不知有B肝 母女3人同罹癌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市3日電)嘉義市有3名母女都罹患B型肝炎,並惡化為肝癌,卻渾然不知,直到母親發病就醫,才由醫師鼓勵全家受檢發現。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表示,這起母女3人同時罹患肝癌的例子,是因67歲的母親由於腹痛就醫,經檢查發現有肝硬化及肝癌現象。 聖馬爾定腸胃肝膽科醫師羅清池指出,這名婦人患有B型肝炎,並受到第2期侵害,必須接受肝動脈栓塞治療,也因病毒量高,必須服用抗病毒藥物。 婦人家屬在醫師的鼓勵下進行B型肝炎檢測,結果發現2名女兒也都遭受感染。其中,49歲的小女兒不僅肝臟有2顆腫瘤,連肺部也有轉移。 51歲的大女兒的情況更複雜,幾年前曾因腎炎接受洗腎治療,這次檢查後也發現有2顆肝腫瘤,目前除了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之外,也配合電燒術治療。 羅清池指出,這個不幸的家族疾病,禍首就是慢性B型肝炎,她們的病史再度說明「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 他說,肝癌死亡率近10年來一直位居民眾癌症十大死因的前2名,由於肝臟是個沉默的器官,等到發出警訊時,通常已有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情形發生。 由於台灣是B型肝炎好發地區,因此羅清池呼籲40歲以上民眾,可透過健保給付檢測B肝或C肝,若發現是帶原者,應儘早求診,即早治療,才能預防肝病三部曲發生。1040103

專業觀點/停藥or吃藥 家人助分辨

2015-01-02 整理記者吳佳珍 心臟放置血管支架,術後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是抗凝血藥物的一種,主要是避免血栓,卻可能造成出血風險,因此在動手術時,醫師會建議停藥,避免術後出血嚴重;但要視支架數目、類型、位置及手術類別,來評估是否停用藥物。 一般來說,傳統型的心臟血管支架,術後三個月內沒發生血栓現象,表示血管內皮細胞覆蓋支架的程度良好,暫時停藥的風險小。 若是塗藥心臟支架,則需較長的觀察時間,約9個月至1年,才能對停藥後的血栓風險比較放心。 白內障患者接受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通常出血量較少,即使沒有停用抗血小板藥物,出血狀況通常在可控制範圍,但為保險起見,有些醫師還是建議先停藥。 讀者在多年前放置心臟血管支架,如果一直以來都未出現血栓現象,暫時停用抗血小板藥物,應不會造成太大問題;若動手術需要空腹,糖尿病藥物也要暫時停用,但其他慢性病用藥則必須持續服用。 老人家有時不清楚哪些藥該停,哪些藥繼續吃,家人最好從旁協助分辨,或帶著所有藥物去尋求藥師協助,也可以撥打藥袋上的諮詢電話,描述藥品外觀或名稱,進一步向藥師確認,以免顧此失彼。 老人須先將自身狀況、正在使用的藥物告知醫師,家人可協助先將同時間需服用的藥品以小藥袋或藥盒分裝,並註明時間,建立完整的用藥紀錄。 (諮詢三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朱凱民、諮詢新光醫院藥劑部主任王春玉)

健康你我他/老爸服藥 再嘮叨也要盯

2015-01-02 蕭維莉/北市南港 多年前爸爸心臟裝了3個支架,開始定期服用抗凝血藥;後來又因健康因素動了一次大刀,從此得知日後父親若需做任何手術,都必須先暫停抗凝血藥一段時日。 上周父親動白內障手術,醫院一周前就來電通知,停止服用抗凝血藥。身為子女的我們頻頻叮嚀,他屢屢嫌我們囉嗦,有時還會生氣,非常不爽大家懷疑他的配合度,總是沒好氣地回說:「照做了、照做了!」 手術當天,老人家難免緊張,術後在恢復室卻因血壓過高,久久降不下來,醫院不敢輕易放行;護士小姐多次測量,不解為何不見起色,最後決定向上請示。 多年前爸爸心臟裝了3個支架,開始定期服用抗凝血藥;後來又因健康因素動了一次大刀,從此得知日後父親若需做任何手術,都必須先暫停抗凝血藥一段時日。 圖/東方影像 分享 開刀醫師不愧經驗老到,沒兩下就問出關鍵;原來老爸不但停了抗凝血藥,連其他慢性病用藥全停了,理所當然也就沒吃降血壓藥。 事後與朋友談到照顧老人家,順口提了我們此次的疏忽;不料朋友回說,他們家的老人對吃藥也有類似盲點。 朋友父親抱怨醫師開的藥沒效,家人專程又帶他去了趟門診,醫師決定換藥試試。 豈料,數日後朋友父親的抱怨依舊,於是他詢問父親,新藥與舊藥的效果有何差異?怎奈得到的回覆竟是:「舊藥還沒吃完,怎麼會知道新藥的效果呢?」 因此,我們的結論是:老爸,您服藥,我盯好,請別再嫌我嘮叨!

50肩不能拖 延誤就醫難恢復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徐書蘋報導)一位五十六歲的家庭主婦,最近三個月因左肩關節疼痛,導致簡單的日常動作大受影嚮,睡夢中壓到左肩時,更會痛得醒來。就醫診斷為典型的粘黏性肩關節滑囊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或冰凍肩,經針灸與傷科手法治療後,患者不適情況已逐步改善。 收治這名患者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張國銘指出,黏性肩關節滑囊炎多發生在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女性居多。患者常抱怨肩關節疼痛、僵硬,好像被冰凍一樣,許多日常動作都深受影響。若排除其他原因,單純關節囊膜粘黏所引起的五十肩,病程約一至二年,活動受限會隨著時間逐漸改善,但部分患者會遺留肩關節功能顯著受損的情形。 張國銘提到,黏性肩關節滑囊炎因病程較長且分期明顯,中醫治療初期以減少病人疼痛,讓病人可維持睡眠品質的目標為優先,中後期則以減少粘黏、增加關節活動角度,來輔助病人進行關節運動,藥物、熱敷、電療、復健,都對緩解病情有益。此外,中醫還能根據疼痛部位,選擇適當的經絡穴位進行針灸,運用傷科整復手法治療。中醫因應不同時期來配合不同方法,使療效更為顯著。 引起五十肩的原因很多,因此居家運動和保健,都是重要的一環。「五十肩千萬不能拖!」,張國銘提醒,臨床上常有患者抱著僥倖心態,延誤就醫時間,導致無法回到原來活動範圍,所以愈早接受治療,治療的時間也愈短。

壓力大睡不好 小心下巴脫臼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30日電)有些民眾在嚼食物時會臉頰疼痛、張口有異聲且無法順利張大,影響生活。醫師表示,可能是壓力大引發的顳顎關節障礙。 奇美醫學中心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于錫倩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表示,台南市一名37歲的女老師,有一次打哈欠時聽到「啵」的一聲,左臉開始疼痛,導致嘴巴無法張大且往一邊歪斜,經四處求診後轉診到奇美醫學中心。 于錫倩表示,檢查後發現病患的左側顳顎關節已經異位且併發筋膜疼痛;經藥物治療及咬合板治療、輔以物理治療及適當緩合運動,病患症狀得到緩解,重拾生活品質。 于錫倩指出,經了解後發現,這名女老師本身有夜間磨牙的問題,顳顎關節出現異聲已經好幾年;但是因為沒有嚴重疼痛,沒有馬上就醫。最近因教導的班級即將升學,壓力較大,晚上睡眠品質不佳且磨牙問題加劇。 她說,很多人對顳顎關節症候群很陌生,其實顳顎關節就在兩側耳朵的前方,周邊還有幫助下巴開合的肌肉群。晚上睡覺時可能因為磨牙或緊咬,使肌肉和關節沒有辦法休息,最後造成顳顎關節障礙或肌筋膜疼痛,比較嚴重時可能出現俗稱「落下巴」的下巴脫臼現象。 于錫倩指出,像這樣的病患有愈來愈多的趨勢。提醒民眾如果出現張口閉口有異音、咀嚼時顏面疼痛、下顎無法咬回固定的位置或下巴脫臼等症狀時,可能就是顳顎關節在「抗議」,可以找口腔外科醫師檢查及診斷,協助找出問題所在。1031230

冬天路跑注意 恐易罹跑者膝

在過2天就是元旦,有許多單位為了象徵一年的開始,邀請民眾共同響應慢跑或健走活動,讓新的一年活力滿滿,但冬季卻是跑者膝的好發季節,民眾常因沒有做好暖身運動與保暖,而導致肌肉發炎或受傷。(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在過2天就是元旦,有許多單位為了象徵一年的開始,邀請民眾共同響應慢跑或健走活動,讓新的一年活力滿滿,但冬季卻是跑者膝的好發季節,民眾常因沒有做好暖身運動與保暖,而導致肌肉發炎或受傷。 冬天血液循環差 容易使肌肉發炎 天氣寒冷是跑者運動傷害的好發時節,因為冬天人體肌肉、肌腱血液循環比較差,外加上天氣冷使血管更容易收縮,導致氧氣、營養供應不易,肌纖維、膠原纖維比較沒有彈性。 因此,在肌肉、肌腱比較脆弱的情況下,若沒有做好熱身與保暖,非常容易使肌肉發炎或受傷,對此,劉建廷醫師表示,路跑愛好者膝蓋受傷的原因多半和不恰當的訓練有關,例如:熱身不足、太急於增加路跑距離、路面坡度太陡等都有可能造成傷害。 跑者膝 為常見的路跑運動傷害 所謂的跑者膝,正式名稱是髂脛束症候群,是常見的路跑運動傷害之一,根據統計指出,跑者膝大約佔跑者下肢傷害的22%,髂脛束位於大腿外側,膝蓋彎曲時,髂脛束會滑過股骨外髁,當髂脛束肌肉過於緊繃,與股骨外髁過度摩擦,就會造成疼痛,讓患者沒有辦法繼續運動,嚴重的話甚至連走路上下樓梯都會有困難,所以,需要事先加以預防。 跑前進行伸展運動 有助於預防跑者膝 為避免民眾引起跑者膝,劉建廷醫師建議民眾,第一步要先熱身,可以快走、慢跑到微微出汗;第二步要伸展接肉與關節,建議採靜態伸展幾分鐘,每個動作大約維持15秒即可,常見的錯誤是伸展時間過久導致身體變冷,或還沒熱身就先伸展。 享受路跑後,也別忘了進行收操,並再次伸展肌肉與關節,收操僅要輕鬆走幾分鐘即可,目的是讓累積在下肢的血液回流到身體器官和腦部,並透過伸展,讓緊繃的肌肉放鬆,如果跑完後突然停下來,很容易因為下肢肌肉不收縮影響血液回流,造成頭暈甚至昏倒。

[轉貼]領慢性病處方籤的好處

189442730

資料來源: 活力藥師網 領慢性病處方籤的好處     醫藥分業一直是吵了好久的話題,到底什麼是醫藥分業,我相信民眾絕對不會關心,肚子都吃不太飽了,還管什麼醫業分業。 真正關心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醫師,一種是藥師。 真正的醫藥分業我看機會不大,就算有可能實施,也是分贓或者勾結式的醫藥分業。 但是在這偉大的醫藥分業底下,還是有點小小的成就,就是慢性病處方簽釋出的比率越來越高了。 對於一些患有慢性病的病人來說,每次藥吃完了就回去給醫生看看,是在正常也不過的事情了,不過有些老人退休了,掛個號領藥等一天,一點關係也沒有,但是對於正在上班的人,可能是要請個半天假的,老闆不爽不說,扣薪水可划不來,於是就有人發明慢性病連續處方籤!!! 這是什麼東西呢???如果你的病情穩定了,然後你每次等了三小時,看到醫生,結果只有一句話,照上次拿藥(專業術語叫做dito),那你不是白白浪費時間嗎???所以呢,你只要每隔三個月去給醫師看一下就好了,那一個月的藥吃完了怎麼辦呢???沒關係,慢性病處方籤就是針對這樣來設計的,通常是一次開立三個月的藥,你第一次在醫院拿(也可以不用),然後第二個月和第三個月就到你家附近的健保藥局,不用花半毛錢就可以領到跟醫院一樣的藥啦!!!這樣對民眾來說,除了可以省下來往醫院的時間(千萬不要忘了醫院是最髒的地方,容易被感染病菌),還有來往的車錢,掛號費。一次可以省下五六百元,在這種景氣這麼差的情況下,能省則省,也千萬不要忘了自己的權利,醫院和政府是不會幫你省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