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覓良圓 五行湯圓可補血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5日電)元宵吃湯圓也有養生保健概念,衛福部花蓮醫院將中醫五行運用在湯圓中,選用菠菜、甜菜根、地瓜、山藥、黑芝麻等食材,均衡攝取各色食物,讓健康加分。 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營養科今天舉辦「元宵節健康覓良圓」活動,現場安排湯圓試吃、五彩湯圓撮撮樂等活動,歡慶元宵節。 花蓮醫院營養師林芸甄表示,市面上傳統的小湯圓大多添加人工色素,不利健康,此次製作的五彩湯圓在糯米糰中揉入青色菠菜、赤色甜菜根、黃色地瓜、白色山藥、黑芝麻等,象徵五行,搭配紅棗、桂圓煮湯,適合補血暖身。 林芸甄提醒,無餡小湯圓20粒或含餡湯圓2顆,約是半碗飯的熱量,想要減低熱量,除酌量攝取外,可搭配低糖高纖湯頭,若以無糖豆漿的濃郁口感最適合芝麻湯圓、花生湯圓,既可增加膳食纖維又有飽足感。1040305

防子宮頸癌 打疫苗成新趨勢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一直以來,外界認為子宮頸癌被是中年女性才會罹患的疾病,但近年卻因為患者的逐漸年輕化,而打破了這項迷思,預防子宮頸癌的法寶即抹片加上接種HPV疫苗,尤其9至14歲青少女,現在已經有較佳的防護新選擇! 根據民國100年癌症登記及101年死亡統計資料顯示,有1,673人發生子宮頸癌及669人死於子宮頸癌,均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及死亡的第7位。換算下來平均1天就有4名婦女罹患子宮頸癌,且有近2位婦女死於子宮頸癌。 抹片+疫苗雙重防護 降低子宮頸癌威脅 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婦癌科主任屠乃方表示,自民國84年開始推動子宮頸抹片篩檢,子宮頸侵襲癌標準化發生率已由81年的每10萬婦女27人下降至17人,降幅達36%,除了推廣抹片篩檢外,子宮頸癌也是目前有效透過疫苗預防的癌症,希望能積極推動施打HPV疫苗,與抹片一起形成雙重防護,降低子宮頸癌的威脅。 但是,子宮頸癌年輕化的問題,卻不容忽視!屠乃方醫師補充說明,根據衛生福利部台灣子宮頸癌統計發現,1990年患者罹患子宮頸癌年齡約40至49歲,而至2011年,卻逐漸出現另一高峰年齡是30至39歲 ,甚至民國100年癌症登記報告也詳載30歲以下患者高達200名,其中還有2位未滿20歲。 子宮頸癌的年齡下降,主要可能因性行為年齡提早、女性第一次感染HPV病毒的年齡降低,加上普遍30歲以上女性才有抹片檢查的觀念所致。因此,抹片檢查的同時,也建議及早施打疫苗、完成3劑施打時程,才能徹底杜絕子宮頸癌的危害。 9-14歲青少女接種2劑疫苗 提升子宮頸癌防護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則表示,過去臨床指引建議,10至25歲女性可於6個月內施打3劑疫苗,提供子宮頸癌的完整防護,最新研究也發現,9至14歲青少女,可於半年內施打2劑二價HPV疫苗即可達到施打3劑的防護效果,預計可提升疫苗覆蓋率、節省國家抗癌成本,幫助遠離子宮頸癌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第1劑疫苗與第2劑疫苗建議間隔時間,至少要5個月以上,以達3劑相同效果。而台灣也於今年2月份正式通過,加上台灣,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50個國家核准9至14歲青少女施打二價疫苗的2劑時程,以為子宮頸癌建立良好防護。 更多健康新聞:性愛激烈陰道出血?竟是罹子宮頸癌6分鐘護一生?子宮內膜癌篩檢不易 新聞相關影音 來源華視影音

拒元宵增肥 湯圓過節聰明吃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元宵佳節即將到來,在快樂出遊賞花燈的同時,免不了依照習俗來碗熱呼呼Q軟暖胃的元宵應景。但你知道嗎?4顆元宵的熱量就高達300多大卡!營養師說,這些熱量至少得快走一萬步才能消耗。在此佳節,如何能兼顧健康,又能享受美味的元宵,就由營養師來告訴你秘訣! 甜元宵常以花生或芝麻作內餡,大多為高糖、高脂、高熱量的食材,民眾在營養均衡的考量下應減少攝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張瑄筠營養師表示,4顆包餡甜湯圓,熱量就接近一碗飯,所以在吃甜湯圓時,莫再加入其他甜品如紅豆湯、花生湯等一併食用,便可減少過多的熱量及糖類攝取。建議民眾可搭配無糖茶飲,可控制熱量。營養師建議,一人可吃2顆包餡甜湯圓,加1份高纖水果(如柳丁、奇異果)製成水果茶湯圓,熱量僅200大卡,健康又無負擔。 若喜好鹹味者,可以鹹湯圓當正餐,取代飯後的甜湯圓,馬上就減少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選擇鹹湯圓時,可以紅白湯圓來烹調,因為包餡湯圓,為了口感豐富,常加入豬油製作餡料,導致湯圓中含有過多的油脂,增加不必要的熱量攝取。在烹調湯圓時,也可加入各類香菇、金針菇等膳食纖維含量高的蔬菜,除了可增加飽足感外,又可以平衡一下年節期間肉類攝取過多的問題。 此外,台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處王明理處長叮嚀,元宵節即將到來,臺北市衛生局前往超市、大賣場、湯圓飲食店、甜品店、傳統市場等處進行元宵湯圓食品抽驗,總計抽驗50件產品(31件散裝、19件包裝),品質檢驗結果均符合規定,另查察19件包裝產品標示,1件不符規定,不合格率5.3%。建議民眾要購買有通過品質檢驗與有合格包裝標示的元宵產品,才能健康慶元宵。

痛就吃藥 3成高中生不知會傷肝

2015-03-02 02:36:47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關鍵字: 止痛藥 ‧ 乙醯胺酚 ‧ 經痛 ‧ 傷肝 ‧ 肚子痛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 普拿疼、阿斯匹靈是國人常見用藥,但最新調查發現,五成以上高中生不知道每天使用普拿疼的劑量上限,約三成學生不曉得該類止痛藥可能產生肝毒性。 此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台灣衛誌」,作者是台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副教授張鳳琴。她說,台灣民眾一年花在止痛藥的金額高達四十億元,許多人以為到藥局買藥很安全,但沒有留意仿單或藥盒說明。例如感冒糖漿、止痛藥等可能含乙醯胺酚成分,過量服用會產生肝毒性,若與酒精一起服用,則會增加肝損傷風險。 這項針對全國高中職學生所做的調查顯示,大多數高中生買止痛藥的主因是罹患感冒、頭痛、喉嚨痛、發燒、肌肉痠痛、經痛及牙痛。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副主任陳必立表示,一顆普拿疼含五百毫克乙醯胺酚,所以一天的上限八顆,每次服用需間隔四至六小時,若是吃到第二至三顆疼痛仍無改善,表示該種止痛藥對疼痛無效,建議就醫檢查。 開業藥師柯明道說,常見許多經痛的年輕女子,吃了止痛藥緩解,過一會兒肚子痛再吃,不知不覺就吃過量,短時間大量服用雖不傷胃但傷肝;也曾發生過年輕男子一天吃大量止痛藥,結果造成猛爆性肝炎。

女性腹脹小便多 恐子宮肌瘤

【華人健康網資料來源/39健康網】【核心提示】:子宮肌瘤是比較常見的子宮疾病,近年來,發病率不斷上升,這對女性造成很大危害。那麼,子宮肌瘤的表現有哪些?專家指出,假如女性身體還出現小便次數增多、月經量多、下腹墜脹等,此時最好及時到醫院檢查,這可能是子宮肌瘤的徵兆。 肚子變硬 可能是子宮肌瘤警示 如果子宮肌瘤的數量小、體積小的話,吃藥可以控制。但是,如果大到一定程度,就必要做手術切除,所以及早發現問題十分重要。鑒於子宮肌瘤患者可能沒有任何錶現症狀,專家建議女性,婚後一年在未採取任何措施的情況下,沒有懷孕的,最好儘快到專業的不孕症醫院進行檢查,不排除患有子宮肌瘤的可能。 月經量很多、持續時間很長 這是子宮肌瘤最常見、最典型的症狀,但也不是每個患者都有。但如果出現了這個症狀,就得先考慮子宮肌瘤的可能性。除了月經異常外,還有白帶增多、腰痠、下腹墜脹、腹痛、尿頻等症狀。但也有多數患者沒有任何不適。 子宮肌瘤雖是良瘤,卻影響懷孕 子宮肌瘤發病率高達20%~30%,多見於育齡女性,35歲以上女性約1/4發生過子宮肌瘤。臨床發現,病人得子宮肌瘤的年齡越來越小,這是因為生活水準都提高了,可能吃了不少雌激素過高的食品。 現在的女性越來越早熟,初潮提前,絕經年齡延長,這樣女性行經時間就延長了,直接增大了子宮肌瘤的發病可能性。 子宮肌瘤女性高發,但為良性腫瘤,問題是不太容易被發現。專家介紹,臨床上,不少人因為月經不調、月經量多、持續時間長而上醫院檢查,還有的患者因為不孕症上醫院檢查,這才發現疾病的罪魁禍首是子宮肌瘤。它雖然是良性的,但可能導致不孕、流產、早產,甚至惡化成子宮頸癌。 資料來源:39健康網www.39.net 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健康新聞:腰圍增粗=中年發福?恐是子宮肌瘤罕見!肌瘤長在子宮外如大蘋果 新聞相關影音

止瀉、消脹氣藥 有症狀才吃

2015-03-01 10:03:49 聯合晚報 採訪整理:陳麗婷 關鍵字: 腹瀉 ‧ 保健 ‧ 便秘 ‧ 細菌感染 ‧ 脹氣 止瀉、消脹氣藥 記者陳立凱/攝影 分享 用途:緩解腹瀉、消除脹氣。 副作用:避免過量服用、導致便秘。 注意事項:1.有症狀才能服用。 2.若服用後腹瀉沒有改善,可能有嚴重細菌感染,應趕緊就醫檢查。 專家的話: 很多民眾出國旅遊,擔心吃壞肚子、拉肚子,都會先買正露丸、金十字、張國周胃散、暮帝納斯等備用,這類常用產品主要功能是幫助止瀉、消脹氣。不過,有些民眾曾發生吃了止瀉藥後,卻開始便秘,提醒止瀉藥物在症狀緩解後就要停用,不能過量服用。 另外,這家常見的止瀉藥品,只能當作突然腹瀉時緊急使用,如果服用後腹痛、腹瀉症狀未見好轉,可能是嚴重細菌感染所引起,一定要立即就醫檢查,以免腹瀉嚴重導致脫水等現象。 此外,這類藥品必須出現症狀後才吃,不要當作平常保健藥品,還沒有腹瀉就先吃「預防」;建議出國旅遊前可以適量備用,但千萬不要還沒有腹瀉就提早吃。 許多人到日本旅遊,會購買正露丸。但正露丸打開後,會有股濃重的味道撲鼻,讓不少人產生疑慮或不敢服用;其實這種氣味主要是來自木餾油,是從松樹等乾餾出來的成分,與工業用的原料不同,沒有健康上的疑慮。 另外,市面上常見的金十字、張國周胃散等藥品,內含成分也都有止瀉功能,民眾若有需要,可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備用。這些止瀉消脹產品較安全,服用時沒有特別禁忌,也沒有飯前或飯後才能服用的禁忌,但一般建議飯後服用比較好。 諮詢專家:善生藥局藥師賴姵妘

大學生聽損率 恐比壯年嚴重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8日電)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可能超過10億年輕人因常掛耳機聽音樂傷害聽力。醫師表示,台灣的大學生在高頻音域的聽損,比30歲、40歲族群還多,這類聽損都無法治癒。 外電報導,WHO表示,中、高所得國家中的12到35歲族群,因使用個人音樂裝置或智慧型手機的播放音量太高,而有聽力受損風險。另有40%年輕人在夜店或音樂會振耳音樂中,估計有10億人恐怕聽損。 台灣大學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劉殿楨表示,幾年前有人研究,現在台灣的大學生在高頻音域聽力損失程度,比30歲、40歲族群還多,推測原因是他們比過去的人更常使用耳機、玩音樂。 劉殿楨說,這類噪音型聽損是不可逆的傷害,10多歲時天天用耳機高分貝播放音樂,30歲上下可能就聽損,症狀是音樂愈放愈大聲,常常要人重複相同的講話,還有一種症狀是耳鳴,整天耳朵嗡嗡聲,沒藥可治療。 劉殿楨表示,耳機分為耳道式、骨導式與耳罩式,最普遍的耳道式像耳塞一樣距耳膜最近,在音量與時間加乘作用,對聽力傷害最大。建議聽耳機時,音量不宜超過播放器音量最大值的6成,且連續聽1小時就該拔下耳機,約8小時要讓耳朵休息,以免年紀輕輕就耳背。 目前安卓或蘋果手機都有檢測聽力的APP可供下載,網路上也有聽力檢測問卷,劉殿楨提醒耳機族不妨自我檢測,有問題找聽力師檢查,及早介入,保護聽力。10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