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觅良圆 五行汤圆可补血

(中央社记者李先凤花莲县5日电)元宵吃汤圆也有养生保健概念,卫福部花莲医院将中医五行运用在汤圆中,选用菠菜、甜菜根、地瓜、山药、黑芝麻等食材,均衡摄取各色食物,让健康加分。 卫生福利部花莲医院营养科今天举办「元宵节健康觅良圆」活动,现场安排汤圆试吃、五彩汤圆撮撮乐等活动,欢庆元宵节。 花莲医院营养师林芸甄表示,市面上传统的小汤圆大多添加人工色素,不利健康,此次制作的五彩汤圆在糯米团中揉入青色菠菜、赤色甜菜根、黄色地瓜、白色山药、黑芝麻等,象征五行,搭配红枣、桂圆煮汤,适合补血暖身。 林芸甄提醒,无馅小汤圆20粒或含馅汤圆2颗,约是半碗饭的热量,想要减低热量,除酌量摄取外,可搭配低糖高纤汤头,若以无糖豆浆的浓郁口感最适合芝麻汤圆、花生汤圆,既可增加膳食纤维又有饱足感。1040305

防子宫颈癌 打疫苗成新趋势

【华人健康网记者黄曼莹/台北报导】一直以来,外界认为子宫颈癌被是中年女性才会罹患的疾病,但近年却因为患者的逐渐年轻化,而打破了这项迷思,预防子宫颈癌的法宝即抹片加上接种HPV疫苗,尤其9至14岁青少女,现在已经有较佳的防护新选择! 根据民国100年癌症登记及101年死亡统计资料显示,有1,673人发生子宫颈癌及669人死于子宫颈癌,均为我国女性癌症发生及死亡的第7位。换算下来平均1天就有4名妇女罹患子宫颈癌,且有近2位妇女死于子宫颈癌。 抹片+疫苗双重防护 降低子宫颈癌威胁 台湾妇癌医学会理事长、台北荣民总医院妇癌科主任屠乃方表示,自民国84年开始推动子宫颈抹片筛检,子宫颈侵袭癌标准化发生率已由81年的每10万妇女27人下降至17人,降幅达36%,除了推广抹片筛检外,子宫颈癌也是目前有效透过疫苗预防的癌症,希望能积极推动施打HPV疫苗,与抹片一起形成双重防护,降低子宫颈癌的威胁。 但是,子宫颈癌年轻化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屠乃方医师补充说明,根据卫生福利部台湾子宫颈癌统计发现,1990年患者罹患子宫颈癌年龄约40至49岁,而至2011年,却逐渐出现另一高峰年龄是30至39岁 ,甚至民国100年癌症登记报告也详载30岁以下患者高达200名,其中还有2位未满20岁。 子宫颈癌的年龄下降,主要可能因性行为年龄提早、女性第一次感染HPV病毒的年龄降低,加上普遍30岁以上女性才有抹片检查的观念所致。因此,抹片检查的同时,也建议及早施打疫苗、完成3剂施打时程,才能彻底杜绝子宫颈癌的危害。 9-14岁青少女接种2剂疫苗 提升子宫颈癌防护 台湾疫苗推动协会理事长、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小儿部主治医师李秉颖则表示,过去临床指引建议,10至25岁女性可于6个月内施打3剂疫苗,提供子宫颈癌的完整防护,最新研究也发现,9至14岁青少女,可于半年内施打2剂二价HPV疫苗即可达到施打3剂的防护效果,预计可提升疫苗覆蓋率、节省国家抗癌成本,帮助远离子宫颈癌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第1剂疫苗与第2剂疫苗建议间隔时间,至少要5个月以上,以达3剂相同效果。而台湾也于今年2月份正式通过,加上台湾,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50个国家核准9至14岁青少女施打二价疫苗的2剂时程,以为子宫颈癌建立良好防护。 更多健康新闻:性爱激烈阴道出血?竟是罹子宫颈癌6分钟护一生?子宫内膜癌筛检不易 新闻相关影音 来源华视影音

拒元宵增肥 汤圆过节聪明吃

(健康医疗网/记者许硕颖报导)元宵佳节即将到来,在快乐出游赏花灯的同时,免不了依照习俗来碗热呼呼Q软暖胃的元宵应景。但你知道吗?4颗元宵的热量就高达300多大卡!营养师说,这些热量至少得快走一万步才能消耗。在此佳节,如何能兼顾健康,又能享受美味的元宵,就由营养师来告诉你秘诀! 甜元宵常以花生或芝麻作内馅,大多为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材,民众在营养均衡的考量下应减少摄取。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张瑄筠营养师表示,4颗包馅甜汤圆,热量就接近一碗饭,所以在吃甜汤圆时,莫再加入其他甜品如红豆汤、花生汤等一并食用,便可减少过多的热量及糖类摄取。建议民众可搭配无糖茶饮,可控制热量。营养师建议,一人可吃2颗包馅甜汤圆,加1份高纤水果(如柳丁、奇异果)制成水果茶汤圆,热量仅200大卡,健康又无负担。 若喜好咸味者,可以咸汤圆当正餐,取代饭后的甜汤圆,马上就减少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选择咸汤圆时,可以红白汤圆来烹调,因为包馅汤圆,为了口感丰富,常加入猪油制作馅料,导致汤圆中含有过多的油脂,增加不必要的热量摄取。在烹调汤圆时,也可加入各类香菇、金针菇等膳食纤维含量高的蔬菜,除了可增加饱足感外,又可以平衡一下年节期间肉类摄取过多的问题。 此外,台北市卫生局食品药物管理处王明理处长叮咛,元宵节即将到来,台北市卫生局前往超市、大卖场、汤圆饮食店、甜品店、传统市场等处进行元宵汤圆食品抽验,总计抽验50件产品(31件散装、19件包装),品质检验结果均符合规定,另查察19件包装产品标示,1件不符规定,不合格率5.3%。建议民众要购买有通过品质检验与有合格包装标示的元宵产品,才能健康庆元宵。

痛就吃药 3成高中生不知会伤肝

2015-03-02 02:36:47 联合报 记者吴佳珍/台北报导 关键字: 止痛药 ‧ 乙酰胺酚 ‧ 经痛 ‧ 伤肝 ‧ 肚子痛 图/联合报提供 分享 普拿疼、阿斯匹灵是国人常见用药,但最新调查发现,五成以上高中生不知道每天使用普拿疼的剂量上限,约三成学生不晓得该类止痛药可能产生肝毒性。 此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台湾卫志」,作者是台师大健康促进与卫生教育系副教授张凤琴。她说,台湾民众一年花在止痛药的金额高达四十亿元,许多人以为到药局买药很安全,但没有留意仿单或药盒说明。例如感冒糖浆、止痛药等可能含乙酰胺酚成分,过量服用会产生肝毒性,若与酒精一起服用,则会增加肝损伤风险。 这项针对全国高中职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高中生买止痛药的主因是罹患感冒、头痛、喉咙痛、发烧、肌肉酸痛、经痛及牙痛。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药剂部副主任陈必立表示,一颗普拿疼含五百毫克乙酰胺酚,所以一天的上限八颗,每次服用需间隔四至六小时,若是吃到第二至三颗疼痛仍无改善,表示该种止痛药对疼痛无效,建议就医检查。 开业药师柯明道说,常见许多经痛的年轻女子,吃了止痛药缓解,过一会儿肚子痛再吃,不知不觉就吃过量,短时间大量服用虽不伤胃但伤肝;也曾发生过年轻男子一天吃大量止痛药,结果造成猛爆性肝炎。

女性腹胀小便多 恐子宫肌瘤

【华人健康网资料来源/39健康网】【核心提示】:子宫肌瘤是比较常见的子宫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这对女性造成很大危害。那么,子宫肌瘤的表现有哪些?专家指出,假如女性身体还出现小便次数增多、月经量多、下腹坠胀等,此时最好及时到医院检查,这可能是子宫肌瘤的征兆。 肚子变硬 可能是子宫肌瘤警示 如果子宫肌瘤的数量小、体积小的话,吃药可以控制。但是,如果大到一定程度,就必要做手术切除,所以及早发现问题十分重要。鉴于子宫肌瘤患者可能没有任何表现症状,专家建议女性,婚后一年在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没有怀孕的,最好尽快到专业的不孕症医院进行检查,不排除患有子宫肌瘤的可能。 月经量很多、持续时间很长 这是子宫肌瘤最常见、最典型的症状,但也不是每个患者都有。但如果出现了这个症状,就得先考虑子宫肌瘤的可能性。除了月经异常外,还有白带增多、腰酸、下腹坠胀、腹痛、尿频等症状。但也有多数患者没有任何不适。 子宫肌瘤虽是良瘤,却影响怀孕 子宫肌瘤发病率高达20%~30%,多见于育龄女性,35岁以上女性约1/4发生过子宫肌瘤。临床发现,病人得子宫肌瘤的年龄越来越小,这是因为生活水准都提高了,可能吃了不少雌激素过高的食品。 现在的女性越来越早熟,初潮提前,绝经年龄延长,这样女性行经时间就延长了,直接增大了子宫肌瘤的发病可能性。 子宫肌瘤女性高发,但为良性肿瘤,问题是不太容易被发现。专家介绍,临床上,不少人因为月经不调、月经量多、持续时间长而上医院检查,还有的患者因为不孕症上医院检查,这才发现疾病的罪魁祸首是子宫肌瘤。它虽然是良性的,但可能导致不孕、流产、早产,甚至恶化成子宫颈癌。 资料来源:39健康网www.39.net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健康新闻:腰围增粗=中年发福?恐是子宫肌瘤罕见!肌瘤长在子宫外如大苹果 新闻相关影音

止泻、消胀气药 有症状才吃

2015-03-01 10:03:49 联合晚报 采访整理:陈丽婷 关键字: 腹泻 ‧ 保健 ‧ 便秘 ‧ 细菌感染 ‧ 胀气 止泻、消胀气药 记者陈立凯/摄影 分享 用途:缓解腹泻、消除胀气。 副作用:避免过量服用、导致便秘。 注意事项:1.有症状才能服用。 2.若服用后腹泻没有改善,可能有严重细菌感染,应赶紧就医检查。 专家的话: 很多民众出国旅游,担心吃坏肚子、拉肚子,都会先买正露丸、金十字、张国周胃散、暮帝纳斯等备用,这类常用产品主要功能是帮助止泻、消胀气。不过,有些民众曾发生吃了止泻药后,却开始便秘,提醒止泻药物在症状缓解后就要停用,不能过量服用。 另外,这家常见的止泻药品,只能当作突然腹泻时紧急使用,如果服用后腹痛、腹泻症状未见好转,可能是严重细菌感染所引起,一定要立即就医检查,以免腹泻严重导致脱水等现象。 此外,这类药品必须出现症状后才吃,不要当作平常保健药品,还没有腹泻就先吃「预防」;建议出国旅游前可以适量备用,但千万不要还没有腹泻就提早吃。 许多人到日本旅游,会购买正露丸。但正露丸打开后,会有股浓重的味道扑鼻,让不少人产生疑虑或不敢服用;其实这种气味主要是来自木馏油,是从松树等干馏出来的成分,与工业用的原料不同,没有健康上的疑虑。 另外,市面上常见的金十字、张国周胃散等药品,内含成分也都有止泻功能,民众若有需要,可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备用。这些止泻消胀产品较安全,服用时没有特别禁忌,也没有饭前或饭后才能服用的禁忌,但一般建议饭后服用比较好。 咨询专家:善生药局药师赖姵妘

大学生听损率 恐比壮年严重

(中央社记者陈清芳台北28日电)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可能超过10亿年轻人因常挂耳机听音乐伤害听力。医师表示,台湾的大学生在高频音域的听损,比30岁、40岁族群还多,这类听损都无法治愈。 外电报导,WHO表示,中、高所得国家中的12到35岁族群,因使用个人音乐装置或智慧型手机的播放音量太高,而有听力受损风险。另有40%年轻人在夜店或音乐会振耳音乐中,估计有10亿人恐怕听损。 台湾大学医学院耳鼻喉科教授刘殿桢表示,几年前有人研究,现在台湾的大学生在高频音域听力损失程度,比30岁、40岁族群还多,推测原因是他们比过去的人更常使用耳机、玩音乐。 刘殿桢说,这类噪音型听损是不可逆的伤害,10多岁时天天用耳机高分贝播放音乐,30岁上下可能就听损,症状是音乐愈放愈大声,常常要人重复相同的讲话,还有一种症状是耳鸣,整天耳朵嗡嗡声,没药可治疗。 刘殿桢表示,耳机分为耳道式、骨导式与耳罩式,最普遍的耳道式像耳塞一样距耳膜最近,在音量与时间加乘作用,对听力伤害最大。建议听耳机时,音量不宜超过播放器音量最大值的6成,且连续听1小时就该拔下耳机,约8小时要让耳朵休息,以免年纪轻轻就耳背。 目前安卓或苹果手机都有检测听力的APP可供下载,网路上也有听力检测问卷,刘殿桢提醒耳机族不妨自我检测,有问题找听力师检查,及早介入,保护听力。10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