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導致視力不良的因素,除了先天性的視網膜病變,最常見的就是近視、弱視及斜視,許多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寶貝成為弱視兒,眼科醫師提醒家長,平時應加強幼兒的視力保健、定期進行視力檢查,若孩子出現眼睛外觀、經常瞇眼或側著頭看東西等問題癥兆,應把握治療黃金期,儘速就診。 視覺不協調影響大 易跌倒、難專注 南投醫院眼科何建賢醫師表示,其實人類的視力發育,並非一生下來就能擁有如大人般1.0之視力,必須藉由有清晰之影像落在視網膜上,視力才能漸漸發育。在0至6歲之間,幼兒的視力不斷發育成長,在這段過程中倘若發生重大眼疾,導致視線模糊或雙眼不協調,那麼視覺功能的發育將會受到影響,也就形成所謂的弱視。 因此,何建賢醫師提醒,當發現幼兒有以下9徵兆時,可能是視力不良的現象,請帶給眼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 才不至延誤治療時機:1)眼睛外觀異常,眼位不正,眼皮下垂,兩眼瞳孔大小不等或異常反光。2)用手指或物品在寶寶眼前逗引時,不會注視手指或物品。3)經常瞇眼或側著頭看東西。4)對物體抓不準距離感,易跌倒。5)眼睛會怕光、流眼淚、常眨眼、揉眼睛或長期眼紅。6)強光下會閉一隻眼。7)閱讀時常看錯行或小學二年級後,看書寫字時仍有相反或倒置的現象。8)不喜歡用眼專注的工作或視力專注後,易感浮燥不安、易怒或常抱怨頭痛、噁心。9)心不在焉,常做白日夢,行動笨拙,眼和手的協調能力較差。 把握7歲前 矯正訓練黃金期 正常的視力發育過程大約在5至7歲時視力會達到1.0左右。若在此時無法達到正常視力必須盡快查明原因,否則容易形成無法彌補的缺撼。弱視兒童在此階段加強訓練尚有補救機會,所以在幼稚園小班以後我們鼓勵父母至少到眼科做一次正式的檢查。
醫藥新聞
無形殺手霾害 肺癌風險大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空污問題不可不慎,因為霾害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以細懸浮微粒PM2.5來說,除了會影響能見度,還會損害人體健康。且PM2.5引發肺癌風險更勝二手菸,乃因PM2.5易附著戴奧辛、多環芳香烴以及重金屬等有毒物質。 嘉義市PM2.5空污飆高 5招來防護 PM2.5是指空氣污染中一種粒徑≦2.5μm的細懸浮微粒,是引發肺疾病、心血管等疾病之危險因子,而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污品質監測網資料顯示,嘉義市PM2.5濃度高達「極危險」等級,因此衛生局籲請民眾加強5招防護減少暴露危險: 第1招/減少外出 第2招/外出應戴上口罩 第3招/室內適當關閉窗戶 第4招/由室外進入室內時加強洗手、洗臉、清潔鼻腔等衛生防護 第5招/減少室外運動型態,以做好自我保護;另有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或是過敏族群更要小心。 PM2.5引發肺癌風險更勝二手菸,由於PM2.5易附著戴奧辛、多環芳香烴以及重金屬等有毒物質,長期吸入會引起過敏、氣喘、肺氣腫、肺癌、心血管疾病、肝癌、血液疾病等,甚至會增加洗腎患者死亡的風險,尤其兒童、老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糖尿病、肥胖、孕婦等皆是易受PM2.5影響危險族群。
哺乳常嘔吐?雙側疝氣作怪
健康小百科(中央社記者管瑞平苗栗縣21日電)苗栗一名新生兒在哺乳時常常嘔吐,檢查發現是雙側疝氣,經手術治療恢復良好。醫師提醒家長注意嬰幼兒疝氣問題,延遲就醫恐有致命危機。 苗栗市大千醫院外科主任馮啟彥指出,這名新生兒出生時體重只有1900公克,每次哺乳時總是常常嘔吐,無法順利餵食,經檢查發現,原來寶寶有雙側疝氣,只要一哭鬧,腸子即下滑到陰囊造成箝塞,也就是所謂的「疝氣」;經手術治療後,進食良好也順利恢復。 醫師表示,造成疝氣的原因,主要是新生兒先天性腹壁有破洞,當哭鬧、便秘或咳嗽時,容易產生腹壓,小腸或其他內臟器官就容易卡在腹壁破洞,甚至掉落出腹腔,引發腸阻塞,導致肚子疼痛、嘔吐甚至排泄出血便。 醫師指出,尤其早產兒發育不完全,發生疝氣的機率更高,偏偏嬰幼兒不會表達,只能以哭鬧來反映不舒服,對腹部產生更大壓力,讓內臟器官卡得更厲害,家長若未及時發現而誤就醫檢查時機,後果不堪設想。 馮啟彥說,有家長擔心嬰幼兒年紀小,希望長大一點再進行疝氣治療,但疝氣拖太久,將造成阻塞嚴重,腸道血液供應不良而缺血,將導致腸壞死,引發腹膜炎、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馮啟彥建議家長,幫嬰幼兒洗澡、換尿布時,可以留意腹股溝的位置是否有不對稱或腫塊等異狀,如果寶寶喝奶時容易嘔吐、便秘或腹脹,應及早就醫治療。1040321
4種大便型態 腸道健康出狀況
(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20日電)生活壓力、飲食不正常會影響腸道健康。醫師指出,如果大便呈「半膏狀軟便」、「硬塊狀」、「泥狀」或是「圓滾狀」,都是不健康的警訊。最好的大便應是香蕉狀、金黃色且無臭。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說,大腸癌連續6年都是癌症發生率榜首,可稱得上是「癌症之王」,對國人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 王輝明說,台灣平均每37.3分鐘就有1人罹癌,「排便」是腸道最主要排毒機制,若囤積太多宿便在腸道內,可能使壞菌在體內持續發酵,產生各種有毒氣體與致癌物質,長期累積癌症也找上門。 王輝明說,許多人排便後,習慣直接把便便沖掉,錯失檢視腸道健康時機,建議沖水前先觀察糞便形狀、顏色、氣味等。健康腸道的大便顏色要呈金黃色、形狀要像香蕉、2-3條數量、無異味,若大便會臭則代表毒素沒排出、大便要半浮半沉較好、排便時間1-2分鐘為佳,建議有便意時先忍3分鐘、衛生紙用量1-2張較好。 他表示,香蕉狀代表飲食均衡,健康狀態良好。若是半膏狀軟便則代表愛吃肉;硬塊狀則是不愛喝水或憋著不上廁所;泥狀代表體內偏冷、暴飲暴食;圓滾狀則是壓力過大、生活不規律。 若腸道可能發生問題,王輝明建議可先從飲食習慣做改變,如多吃高纖維食物或保健食品,除可排便順暢外,也能從腸道內養好菌,遠離癌症。1040320
新手爸媽別亂餵 寶寶服藥6撇步
2015-03-19 08:48:44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關鍵字: 副作用 ‧ 嬰幼兒 ‧ 癲癇 ‧ 果糖 台大藥劑部副主任林淑文以液體製劑的量具、切藥器及藥品等樣品,示範正確用藥。 記者趙文彬/攝影 分享 新手爸媽當心,幫孩子餵藥千萬要注意,由於嬰幼兒肝腎代謝及腎臟功能與成人相比較差,用藥風險相對高,台大醫院藥劑部副主任林淑文表示,有位媽媽沒看好藥袋說明,把原本要分7天服用的糖漿,一次讓小孩喝下去,幸未造成危害,若服用劑量重且副作用大的藥,恐有生命危險。 嬰幼兒用藥問題屢見不鮮,根據醫改會在2007年的調查資料,有62%的家長,擔心孩子吃藥會有藥量過重或是不足的問題,55%的家長會反映不知道孩子的藥有沒有副作用。 林淑文表示,曾有位家長拿了孩子癲癇用藥,藥袋上明明就寫上需要1.5cc的藥量,但家長卻量成150毫克,實際給予孩子的藥量,換算起來僅讓孩子吃了0.15cc的量,用量相差十倍,造成孩子癲癇的問題一直沒辦法控制。 食品藥物管理署提出「五不五要」,拿到藥袋一定要先核對資訊,免得領錯、一定要正確使用給藥技巧、要注意兒童藥品不良反應、要記錄兒童過敏藥品、有疑慮要諮詢藥師,而且不要自行購藥給孩子吃、不要自行停藥、不要任意放置藥品、不要用過去沒吃完的藥、不要把藥跟果汁、牛奶一起吃。 ● 餵嬰兒服藥撇步: 1.孩子哭鬧別強灌,避免噎到或討厭吃藥 2.說明藥物效果,以鼓勵方式誘導服用 3.不願服藥時,可手沾藥粉塗口腔、舌 4.較苦的藥水可加果糖,避開苦味 5.藥不能配果汁、葡萄柚汁、汽水服用 6.服藥不順時,一定要致電詢問藥師 資料來源/台安醫院婦幼衛教組護理師陳玉梅;製表/陳雨鑫 ◎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喝杯熱飲暖身 遠離便祕糾纏
排便不順時喝一杯熱茶或其他熱飲,可以促進腸道蠕動,解決便祕困擾!【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我已經快一星期沒上廁所了」,許多人因為蔬果攝取不足,加上生活壓力大,常有便祕的困擾。有的人會選擇服用瀉藥,仍然很難緩解。根據國外研究發現,其實,要解決便祕問題,有更輕鬆又健康的方法,只要喝一杯熱茶或熱咖啡,有助刺激消化系統,能使「便意」馬上來! 你是否曾經坐在馬桶上一段時間,卻怎麼也無法順利排便?此時懊悔平日沒有攝取充足的蔬果已經來不及,你需要的是更快速有效的解決妙方。 喝熱飲 可緩解便祕症狀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項來自美國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Weill Medical College of Cornell University)的腸胃學專家斯諾爾‧薩斯曼醫師(Dr Felice Schnoll-Sussman)的研究指出,熱飲可以促進血管擴張、刺激腸胃蠕動,進而幫助排便更順暢;出現便祕症狀時,喝一杯熱茶、熱咖啡,甚至只是一杯熱開水,都可以有效緩解。 斯諾爾‧薩斯曼醫師表示,熱飲就像是一種血管擴張劑,喝下肚之後會使消化系統的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和腸胃活動。無論是哪一種熱飲,喝完之後別忘了就去蹲馬桶,這兩個動作會幫助刺激腸胃蠕動,誘發「便意」。 喝一杯熱飲只是便祕發生時的救急方法之一。國內營養師王子南指出,熱飲雖然對幫助排便有部分效果,但還是必須慎選飲料種類,其中熱牛奶含有乳糖,具有清瀉效果;而含有咖啡因的茶與咖啡會導致胃酸分泌,進而達到排空效果,對排便有一定的幫助。不過,王子南也提醒,含咖啡因的飲料對腸胃刺激性也較大,患有胃潰瘍等腸胃道疾病的民眾,不適合以茶或咖啡來緩解便祕。 如要徹底遠離便祕,還是必須多方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斯諾爾‧薩斯曼醫師建議,除了攝取充足的蔬果,平時還需要多運動,而慢跑、爬樓梯、開合跳,以及伸展運動等,都可以達到刺激腸道的效果,有助排便。 預防便祕 配合按摩效果更佳 熱飲之外,按摩也是一個好方法。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西醫學中心(UCLA Centre for East-West Medicine)教授艾伯特(Ryan Abbott)所做的研究指出,針對會陰和生殖器之間的區域按摩,可幫助肌肉放鬆,並且刺激負責腸道蠕動的神經,緩解便祕。研究員建議,除了多攝取纖維、多喝水、多運動,還可以搭配按摩,達到更佳的排便效果。 營養師王子南提醒,造成便祕的原因很多,輕者如壓力大、水喝得太少;但是重者也有可能是腸道功能異常,甚至腸道堵塞,應該先找出便祕的原因,再對症下藥。建議,預防便祕還是以攝取充足的蔬果和水份為主,民眾可以「每公斤30c.c.」的比例計算,就知道依據自己的體重,每天應該要喝多少水,才算是足夠。 事實上,大部分便祕的病人都可以藉著在食物中增加高纖食品及水分之攝取,而得到有效之治療,醫師也會建議改變生活習慣。因此,民眾在繁忙的生活中,還是要盡量注意均衡飲食、增加高纖食物、正常作息、多運動、保持良好心情,讓便祕不再找上門。 更多健康新聞: 吃桃子助排便!高膳纖促蠕動防便祕 暢通腸胃不便祕 喝蘋果香蕉汁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華人健康網》。
霧濛濛 大醫院肺疾病床爆滿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7日電)這2天北部霧濛濛,氣管敏感和慢性肺病患者最有感,台北榮總呼吸治療科主任江啟輝說,病床已滿,非要出門的不可的病人出門前先吸藥,戴N95口罩自保。 環保署空保處今天指出,監測數據顯示,北部地區二氧化硫濃度並沒有比平常高,造成能見度不佳的主因在於大氣條件擴散不佳,污染物不易吹散,空污成分除了PM2.5、少量二氧化硫外,還有汽機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海鹽、水氣等。 身為台灣氣喘學會、台灣慢性阻塞性肺病學會兩會理事長的江啟輝說,最近天氣變化及空污籠罩,讓胸腔內科呼吸照護病床滿床,部分病人氣喘發作、咳不出痰卻咳血,直接進了醫院急診室,要「借床」住進其他科的病床。 江啟輝說,霧霾來襲,一般人頂多鼻子和喉嚨發癢,會想咳嗽,氣喘和慢性肺炎的患者氣管比較敏感,比較無法透過氣管纖毛運動排除污染物,很容易氣管收縮喘不過氣來,慢性肺疾患者咳不出來的痰液卡在氣管裡,成了病菌的溫床,釀成肺炎,吸不到足夠的氧氣更會引發心血管疾病。 江啟輝表示,他都建議患者在這種天氣別出門,非要出門的話,出門前預先吸入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出門時配掛N95口罩才能過濾PM2.5懸浮微粒,口罩務必要密合臉部,不要漏風。 台灣春天常有中國大陸沙塵來襲,心肺疾病患者不出門,但室內密閉空間的空氣品質也不好,江啟輝提醒患者檢查空氣清淨機是否能有效過濾微細空污物質,定期更換濾網,以免吸到室內廢氣。1040317